返回栏目
首页职业病工伤案例 • 正文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5例报告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admin

作者:涂勇勤

摘要:目的 分析5例电解锌作业工人中毒砷化氢中毒情况,为有效预防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的发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 对5例电解锌作业工人当时的症状、体征、医院的检验结果、住院病历、现场车间空气模拟采样和生产原料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按照GBZ44-2002标准,张某等5名患者被诊断为"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

该厂车间空气砷化氢浓度严重超标(6.67倍);生产设备陈旧、破损、不密闭、无抽风等预防设施;无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等原因,致使工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砷化氢气体,造成5例作业工人发生"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结论 采取控制措施,能有效地预防急性砷化氢中毒发生。

2003-01-22/29,云南巧家县某再生利用有限公司电解锌车间浸出工序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一起5例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事故,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基本情况

巧家县某资源再生利用有限公司有电解锌和提银2个车间,主要生产电解锌和银,这次急性砷化氢中毒事故就发生在电解锌车间。电解锌的生产工艺流程:氧化锌或锌浮渣(原料)→酸性浸出→中性浸出→高温净化→低温净化→电解锌→熔铸→锌锭(成品)。从原料到中性浸出的整个反应过程是在15 m3左右的大罐子内进行,罐子的上方有1个直径约70cm的投料口,所有的原料和辅料都是从这里投进去的。

2 中毒经过

2003-01-22下午,电解锌车间浸出工序操作工人张某感觉乏力、腰背酸痛、恶心、小便呈酱油色,立即到县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溶血性贫血,再转院到四川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治疗后好转出院。至29日,又有陈某等4人出现了类似张某的临床表现,有的还有畏寒、发热、皮肤巩膜黄染等表现。都分别被县医院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黄疸性肝炎等疾病。

3 检验情况

3.1 患者生物样品检验 2003-2-14(距患者中毒15 d),对这5例患者的尿砷、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又做了检验,部分结果见表1。

 5例砷中毒患者生物样品检验结果

3.2车间空气样品和产品原料检验 对患者所在的车间空气中砷化氢和生产原料氧化锌粉和锌浮渣样品砷含量作模拟采样测定,结果砷化氢的浓度为0·20·33 mg/m3,平均0.23 mg/m3,超标 (标准为0·03 mg/m3)6.67倍。氧化锌粉的砷含量为3201·713 972·6 mg/kg,锌浮渣砷含量为88·4 176·5mg/kg。

4 诊断

根据患者的职业接触史及发病当时住院病历、门诊病历、化验资料、作业现场空气砷化氢浓度及原料检验结果,按照GBZ44-2002标准,张某等5名患者被诊断为"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另外,在1年前曾经有1个工人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当时被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说明当时也可能是急性砷化氢中毒。

5 中毒原因

根据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车间空气砷化氢浓度、生产原料砷含量及患者的询问笔录等资料表明,中毒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车间空气砷化氢浓度严重超标(高达6.67倍)。②2003-01-15/29,使用的生产原料为锌浮渣(和以往使用的原料不相同),在生产过程中锌浮渣中大量的单质锌和硫酸反应,置换出的氢离子和砷结合生成了砷化氢气体,释放到空气中,致人中毒。③据调查,这5例患者中有4人是工班班长,工作量比一般工人大。另外,由于生产工艺的要求,班长要反复从罐内取样作pH值测定,而罐子上方投料口的盖子没有盖,砷化氢气体就从投料口溢出,使其中毒。④生产设备陈旧、破损、不密闭;无抽风等预防设施;无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以上是造成此次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

为掌握本次职业中毒与生产工人的健康状况,对全厂职工78人进行了应急性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再没发现中毒人员。5例患者经过治疗出院时基本痊愈。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7-2028 工伤赔偿标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