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尚波 傅恩惠
【摘要】通过观察49例职业性丙烯酰胺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显示,对于重度中毒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和预防中毒性脑病及脑水肿的发生;对于慢性中毒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配合理疗和功能锻炼。
【关键词】丙烯酰胺;中毒;临床分析
自1988年以来本院先后收治丙烯酰胺中毒患者60余例,其中职业性丙烯酰胺中毒患者49例。现将该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在49例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2例。年龄为17~53岁,平均年龄为29.7岁。接触丙烯酰胺时间最短15 d,最长10 a。发病时间多集中在6~9月份,共有35人在该时间段内发病,占患者总人数的71.4%。
2 临床资料
2.1 临床症状
丙烯酰胺中毒呈渐进性特点,早期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嗜睡或失眠、手足多汗、肢体暴露部位脱屑及红斑,随即出现四肢无力,活动不灵活,表现为持物不牢,行走无力,系扣、上表弦等精细动作困难,四肢远端呈手套或袜套样感觉障碍,记忆力减退等。短时间内大量接触者则表现出神经精神方面的改变,如反应迟钝、精神亢奋、幻觉和意识障碍等。
2.2 体征
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痛觉、触觉减退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四肢肌力减低,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部分患者出现语言障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和病理反射阳性等。
2.3 神经肌电图检查
49例患者中,42例神经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44例显示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以感觉神经为主,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同时出现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情况。
2.4 诊断
依据GBZ50-2002《职业性慢性丙烯酰胺中毒诊断标准》,39例慢性中毒患者中诊断轻度中毒20例、中度中毒5例、重度中毒14例。参照GBZ50-2002《职业性慢性丙烯酰胺中毒诊断标准》,10例亚急性中毒患者中诊断中度中毒7例、重度中毒3例。
2.5 治疗情况
对重度中毒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立即给予吸氧或高压氧治疗,积极治疗和预防脑水肿,躁动患者应用镇静药物或实行人工冬眠,同时应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慢性中毒患者,入院后给予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肌注维生素B1及B12。
慢性中毒重症患者给予一定量的鼠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过程中配合理疗,并根据病人的不同恢复阶段,制定体疗计划,逐渐加大上下肢的功能锻炼。
我们判断痊愈的标准为:自觉症状消失,腱反射尤其是跟腱反射恢复,肌电图正常;判断好转的标准为:自觉症状消失,腱反射、肌电图至少有一项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经治疗,一般轻、中度中毒患者在3个月后,自觉症状可消失;大部分重度中毒患者经半年治疗后,自我感觉基本恢复正常,但腱反射、肌电图恢复较慢。49例患者,痊愈7例,好转40例,死亡2例。出现并发症2例,分别为:小脑萎缩1例,大脑萎缩1例。
3 讨论
丙烯酰胺是一种高水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主要用于生产其聚合物一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没有毒性,广泛用于饮水净化、污水处理、造纸、采矿业。丙烯酰胺单体还用于粘合剂的加工、纺织品制造、建筑行业地槽防水剂和土壤的稳定剂等。
职业性丙烯酰胺中毒,主要是生产和聚合过程中丙烯酰胺单体经皮肤、黏膜、呼吸道吸收而造成,其中皮肤吸收为主要吸收途径[1]。从本组病人70%以上是在6~9月份发病情况来看也符合这一理论。因为这段时间,天气炎热,工人穿的衣服较少,出汗较多,而丙烯酰胺水溶性强,所以造成机体的大量吸收而发病。值得注意的是7名重度中毒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均为在该时间段发病,其中1例抢救无效死亡。我们认为,出现上述情况除了考虑皮肤吸收引起中毒外,还应考虑夏季气温高,丙烯酰胺挥发性增强,经呼吸道吸收有关。了解丙烯酰胺中毒的多发季节,也会为今后指导企业预防丙烯酰胺中毒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们发现大部分亚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慢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我们在诊断时也借鉴了慢性中毒的诊断标准,分为轻、中、重度。在亚急性中毒患者中,一些临床表现如:嗜睡、脱屑、精细动作困难、肌肉萎缩等发生率较低。经治疗,亚急性中毒患者自觉症状消失的时间也比慢性中毒者快。
本组病人中,有两例出现了并发症,1例为小脑进行性萎缩,间断治疗18 a后,死于呼吸循环衰竭。另1例治疗半年后,恢复不明显,CT检查显示大脑萎缩图像,这两例并发症的发生是否与丙烯酰胺中毒程度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何凤生.中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7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