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签署“不平等条约”
工作5天变4天
员工起诉
要求补发工资
并索赔精神损失费
这波操作
……
案情介绍
2018年9月10日,杨某入职某公司,工作岗位为生产部操作工,双方确认试用期为2018年9月10日至2018年11月9日,试用期工资为2800元,其中含有各项奖金700元。当日,杨某签收了该公司的《员工手册》及其附件一本,并在《新员工入厂须知》上签字。其中,《员工手册》关于薪酬制度规定“新员工到公司报到的第二天起计薪,按照公司《薪酬确认单》的约定计发工资”,《新员工入厂须知》中规定“报到的第一天不计入工作时间,离职时办理手续的当天计入工作时间”。《员工手册》关于加班待遇规定:按照公司下发的《关于加班及相关事宜的(暂行)规定》和《加班工资标准核定》执行;《加班工资标准核定》规定:加班基数为2020/21.75/8=11.6元/小时,平时加点工资为17.4元/小时(加班基数的1.5倍)。2018年9月14日,杨某离职,双方确认平日加班3.5个小时,该公司支付杨某工资620.95元。
2018年10月29日,杨某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委以经过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处理,决定不予受理。随后,杨某便诉至法院,要求该公司支付工资230元、因诉讼产生的误工费500元、精神损失费500元、补偿7天的社保费用、返还照片。庭审中,该公司同意在本案判决前归还杨某照片。
法院判决
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一次性支付杨某工资83.68元;驳回杨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杨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南京中院经审理后,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院为何如此判决?该公司“报到的第一天不计入工作时间、新员工到公司报到的第二天起计薪”计算职工薪酬的规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法官说法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作期间的劳动报酬。
1、某公司《员工手册》及《新员工入厂须知》中“新员工报到第一天不计薪”的规定,与法律规定不相符,故本院对规章制度的该条规定不予适用。本案中,杨某自2018年9月10日到被告处工作至9月14日离职,工作时间为五天,该公司应当支付杨某5天的工资,即643.68元(2800元/月÷21.75天*5)。
2、该公司的《员工手册》及《加班工资标准核定》已经对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作出了规定,双方也已确认杨某的加班时间为3.5个小时,因此,公司向杨某支付加班工资60.95元并无不当。某公司共应当向杨某支付工资704.63元(643.68元+60.95元),已支付620.95元,尚欠83.68元。
3、杨某要求某公司补偿7天的社会保险费用,不属于人民法院劳动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不予理涉。
4、杨某要求该公司支付因诉讼产生的误工费500元、精神损失费500元,于法无据,本院不予支持。
后语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可以将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规章制度作为判案依据。因此,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对于劳动合同的顺利履行以及维持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保证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着积极的作用。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体现的是用人单位管理者的意志,但这种意志仍然受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规章制度,这是法律赋予用人单位的权利,也是为其规定的义务。因此,规章制度的内容应该是法律法规的细化和具体实施办法,应由上位法根据,不能与法律相抵触,更不能违法,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本案中,某公司《员工手册》关于薪酬制度规定“新员工到公司报到的第二天起计薪”明显与法律规定的“用工之日即建立劳动关系”相违背,法院未将该公司规定的起薪时间作为案件审理依据。
来源:陈海燕 溧水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