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劳动裁判 • 正文

劳动争议问答篇(二)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admin

劳动争议仲裁是否收费?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五十三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劳动仲裁庭审时,申请人未到庭或被申请人未到庭,仲裁庭会如何处理?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仲裁庭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第三十六条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


公司给的产假不足,不给批晚育假、独生子女假,有什么途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答:根据《广东省职工生育保险规定》(粤府令第203号)第十六条、《关于实施生育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穗人社函〔2011〕43号)第五条的规定执行,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如双方发生争议,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申请劳动仲裁是否可以要求公司补交社保?

社会保险补缴问题不是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调处范围,可向社会保险征缴部门提出补缴解决。


如何计算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日工资收入?

答:《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规定,计算按照职工本人的月工资除以月计薪天数(21.75天)进行折算。

  前款所称月工资是指职工在用人单位支付其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前12个月剔除加班工资后的月平均工资。在本用人单位工作时间不满12个月的,按实际月份计算月平均工资。

  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实行计件工资、提成工资或者其他绩效工资制的职工,日工资收入的计发办法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在庭审过程中,能否当庭变更或增加仲裁请求?

答: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号)第四十一条规定,申请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可以提出增加或者变更仲裁请求;仲裁庭对申请人增加或者变更的仲裁请求审查后认为应当受理的,应当通知被申请人并给予答辩期,被申请人明确表示放弃答辩期的除外。

申请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出增加或变更仲裁请求的,应当另行提出,另案处理。


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应发工资还是实发工资?

答:根据《最低工资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2003]第21号)第三条第一款、第十二条第一款等规定,最低工资是指正常劳动下剔除延长时间工资和相关津贴的应发工资。

职工主动提出辞职,公司是否需要等到30天后才能办理解除手续,还是可以立即给他办手续?

答:《劳动合同法》第37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该条为劳动者提出辞职设定了提前通知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法律设定30日的期限,是为了让用人单位事先寻找替代职工作出安排,以免影响企业经营,给企业造成损失。所以,如果职工主动辞职,而用人单位又能合理安排,单位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要等到30天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换句话说,这是用人单位的权利。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又无其他证据证明有试用期的情况下,司法实践中应当如何确定试用期?

答:试用期往往与书面劳动合同相联系,没有书面劳动合同,试用期往往会成为争议的问题。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而又无其他证据证明有试用期的情况下,如何确定试用期?有观点认为:试用期的长短是与劳动合同的长短相结合的,由于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满一年的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据此可以考虑未签订劳动合同时的固定期限最多为一年,因此未签订劳动合同状态下可考虑按一年劳动合同确定相应的试用期,即可确定这种情况下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这种观点采取的是分段处理的方式,并且是按最低档确定试用期长短,看似有理,对劳动者也无明显的不利,但分段处理在逻辑上的依据显然不足。

   试用期总体上是对用人单位有利的一种机制,旨在保护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和相关利益,同时,在签订劳动合同方面,优势一般在用人单位一方。基于这种情况,考虑到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在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而又无其他证据证明有试用期的情况下,应当认定用人单位放弃了试用期,双方劳动关系中不存在试用期问题。这就要求用人单位通常必须在建立劳动关系时就要订立劳动合同,或至少就试用期达成约定,否则此后再订立劳动合同就可能无法约定试用期。这样处理显然有利于促使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实现《劳动合同法》推进劳动合同签订、规范劳动秩序的目的。至于用人单位能证明不签订劳动合同系因劳动者原因造成的,则可依照《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7-2028 工伤赔偿标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